过去的新年都比较闲,今年形势却不一样,既有重启的春运,更有慢不得也等不起的经济复苏计划,申城也不例外。小侯被抽调进了筹备工作组,所以假期没更新,向读者朋友们致歉。
时代的来回切换总在须臾之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后,这个春节我们似乎一夜之间回归了正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止是烟花爆竹,还有潮涌的春运、爆满的电影院,曾经占据我们生活相当部分的核酸检测和核酸亭,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
大疫三年,恍如隔世,残余的证据,似乎只剩下了我们脸上仍未摘下的口罩。
之前小侯很少触碰疫情的话题,无论站在什么立场,都会牵涉到许多人的不满或担忧。当整个社会复杂的心态趋于平稳,静下心来回首,才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前段时间处于风口浪尖的核酸检测机构。
小侯依稀记得在舆论最为撕裂的时候,社会上流传一个说法,说是如果把下雨的权力交给卖伞的人,那么雨永远也不会停。这句话剑指核酸检测机构,水深火热之时,他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小侯没有做过细致的调查统计,但就本人日常接触的文件信息来看,核酸检测机构的收入被放大了,贡献被忽视了。
我们日常联系最密切的其实是核酸检测产业链下游的终端,也就是检测业务。而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的核酸耗材仪器和中游的样本试剂生产主要为欧美的企业所把控。
简言之,核酸业务一样遵循当今世界的分工和分配体系,海外巨头依旧凭借专利和技术壁垒,吃掉了利润的大头。
作为最下游的核酸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因为得自行购买检测亭、聘请检测员和联系物流运输,折合各方面的成本,留下的利润其实有限。
而且,政府在采购时同样精打细算,采取狡兔三窟的策略,反复大幅压价,比如之前天津核酸检测价格就从30元被打到最低2.6元,面对强势的甲方、越来越卷的市场竞争,检测机构无从选择。
还有一个账期的概念。和政府打过交道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涉及到财政、工程、信贷之类的工作,在财政如此紧张的大背景下,应付账款被拖欠那是普遍现象。
哪怕在财政比较盈余的上海,工程款无法及时结账也不是稀罕事,还别说早就负债累累的中西部省。
对于这批当下和未来既用不上、舆论场上又不占高地的核酸企业,应付账款恐怕是还得再拖一拖。
大头被海外吃掉,又被政采砍了一大截,如今还有大量应付未到账,可想而知,检测机构肯定没大家想象中滋润。
此外,还有大量在2022年才入驻赛道的核酸检测机构,绝对想不到疫情竟然就如此戛然而止。它们的前期投入当然沦为了沉没成本,无疾而终了。
大疫三年,我们压抑的情绪被大闸死死围住,当开闸泄洪时,任何人和事都可能成为我们宣泄的靶子。
当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出现时,迅速得到了群起响应。大家似乎都抓到了一个稻草人,不由分说地把愤怒的炮弹射向了他们。
面对激奋的群情,向核酸利益集团开刀可谓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平复群众情绪,一方面又可以解决欠款问题,唯一输家只有再也没利用价值的核酸公司们,堪称一举多得。
可是,全国那么多个地市县镇,在舆情高潮前后几乎没有一则相关的新闻曝出,可想而知,所谓的核酸腐败也许可能只是想象罢了。
混乱是阶梯、情绪是武器。倒是有一群在共识裂痕期高喊着向稻草人喊打喊杀的自媒体割了韭菜,赚的乐不可支。
在病毒尚未变异,仍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困难时期,如果没有这些机构,没有这些配套的检测员、司机、建筑工人在尽力维持这一套体系的运转,社会的防护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击穿,我们面临的将是比当前多上十倍百倍的生离死别。
固然,驱动他们日夜兼程奋斗在一线的是利润的大饼,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看人得到了什么,也要看人付出了什么。
前看看吧,不要因怨恨而怨恨,这样既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内耗。
感恩坚韧的自己,疫年磨练出来的最大勇气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找寻一点点确定性。也感谢同舟共济的他们,每个人都搭了把手,我们蹑手蹑脚穿过独木桥。